查看原文
其他

从1.1万到32万!一个华农版的《山海情》故事

全力以赴的 华南农业大学 2022-04-20
编者按

为响应党中央号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自2016年4月以来,华南农业大学定点帮扶河源市龙川县丰稔镇礼堂村,充分调动全校所有力量,科学谋划、压实责任,全力推进帮扶工作。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礼堂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从0.4万元提高到1.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1万元提高到32万元以上,目前,礼堂村和全体贫困户均已达到脱贫出列标准。《广东脱贫攻坚工作动态》以《华南农业大学举全校之力助力礼堂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为题,专题刊发我校扶贫工作,并报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

2021年1月底,学校融媒体工作室的记者们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驱车三个多小时来到了这个与华农紧密相连的地方,亲眼见证了学校脱贫攻坚工作的成效,听驻村干部和村民们讲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动人故事。 

河源市龙川县丰稔镇礼堂村深处粤北山区,距龙川县城20多公里,总面积14平方公里,由成坑、丰安、万里、围里、五星、新福、水口等7个自然村组成,是一个典型的丘陵村。

站在高处远眺,可以看到村子就坐落在山坳里,被重重山头包围着。天然的地势条件孕育了淳朴的民风,村民待客如宾、夜不闭户,但也有村民存在眼界相对闭塞、思想不易变通的现象。与此同时,贫困户因病、因残、因学、无房等致贫现象较突出,脱贫任务艰巨。

自2016年4月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以来,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多、技术强、学科全、校友广等综合优势,整合校内外大量资源, 通过打造党建帮扶、人才帮扶、 科技帮扶、产业帮扶、消费帮扶和整村帮扶的“六帮扶”模式,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高校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之路。


产业扶贫: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如果你是华农在校师生,你也许未曾听过“华礼丝苗米“,但你一定尝过它的味道。“华礼丝苗米”就是学校对口帮扶礼堂村脱贫攻坚工作的招牌产品,最初推广的市场就是在华农校园,在校园超市有专设的展销区域,各大饭堂也有它白白胖胖的身影。

一月,暖阳和煦,泽被大地,礼堂村的天气不太冷,晚造的水稻已经全部收割,不少村民把稻谷卖给了扶贫产业合作企业,田间地头空余光秃秃的禾杆头。但据驻村干部们介绍,丰收时节,连片的稻田成熟,自高处俯瞰,犹如色彩浓烈的油画,拓印着村民所付出的努力。

水稻种植是礼堂村的主要产业之一,也是许多村民收入的来源之一。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种养指导等原因,产量一直上不去,经济效益也相应较低。如何做好水稻种植,带动产业发展,成了驻村工作队的主要任务之一。

利用礼堂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学校组织农业科技专家全程指导,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校友企业龙川县稻丰源农资有限公司来村发展优质丝苗米产业。在村里建立200亩连片优质高产水稻产业示范基地;同时。学校向礼堂村村民发放优质稻种,推广订单式种植优质水稻,由合作企业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回购稻谷,重点打造“华礼丝苗米”扶贫特色产品。

村民普遍反映,发放的谷种容易种植,亩产量比以前高出许多,加之公司相对较高的收购价格,水稻收入明显提高。“水稻产业给我们带来了三层收益,一是免费给我们发谷种,二是公司高价收购我们的稻谷,三是贫困户年底还能拿分红。过去我家抛荒的田,现在都种上水稻了。”贫困户邹志中如是说。

通过发动校友、乡贤等牵线搭桥、广泛推广,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消费扶贫,礼堂村扶贫产品走进单位和企业,成为职工福利;同时借助全国消费扶贫广东馆、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和东西优选网等线上线下平台,开设精准扶贫特色产品网店,形成稳定的线上销售渠道,拉动市场消费。如今,“华礼丝苗米”的品牌已经打响,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与水稻产业经历相仿的,还有油茶。通过推广扩种优质高产油茶树品种、组织油茶专家团队进村现场规划指导油茶发展,引进公司与贫困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华农探索出了“公司+高校+基地+贫困户”的合作开发模式,组织农户成立“龙川县礼堂邨高山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礼堂邨”茶油品牌建设。通过帮扶,礼堂村油茶面积由4500亩增长到5500亩,科学改造后的低产油茶林产量增长明显,一系列举措使得这个老牌油茶种植村焕发新生。


“培育优势产业,提升造血能力,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所在。”现任驻村第一书记郭迪杰说。据介绍,除水稻和油茶之外,礼堂村还积极探索发展山茶花、肉牛产业,成效明显。

四年多来,华南农业大学为礼堂村农户销售扶贫产品金额超过400万元。仅2020年,扶贫产业就为村集体增收27.5万元,落实贫困户分红10万元。目前,礼堂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从0.4万元提高到1.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1万元提高到32万元以上,礼堂村及其贫困人口终于实现了他们的脱贫梦。


夯实基础:切实提高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干净平实的水泥道路、宽敞大方的活动广场、顺畅供应的生活用水……谈起这些年礼堂村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邹志勇感慨万千:“2011年我来村委会的时候,村里的情况是非常差的。道路路面窄,都是泥路,没办法会车。包括之前的桥梁才三米左右,连过桥都不容易。”

要想富,先修路。为改善礼堂村基础设施,华农自筹资金709万元,援建1.85公里主村道、建设村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提升全村自来水设施、安装全村的广播系统、打造10个会车位、改造升级村民文化广场以及新开近10公里油茶路。此外,学校还争取各级各类资金2500万元,用于修建文化广场、村道、路灯,修缮水利设施,美化绿化乡村等。全面改善礼堂村软硬件设施,全面提升村容村貌。

在学、医、住等基础设施方面,学校也在强化保障,给村民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礼堂村在村的村民多数是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部分村民身体欠佳且常年患病,平时有点小病小痛也不便到医院检查治疗。为了方便留守老人和困难群众看病,着力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贫返贫的问题,华农校医院多次组织下乡义诊活动,给予村民们科学的健康指导和诊疗建议,并免费发放常备药品。


得知本就残疾、腿脚不便的贫困户邹文新的膝盖近期又出现无名肿胀问题,校医院专家专程到邹文新家中为其诊病,并联系河源市相关医疗单位,积极为其提供治疗资源。这让邹文新十分感动

除落实政府两不愁三保障的既定措施外,学校还每年投入5万元,设立贫困户小病医疗补贴,对贫困户提供限额度免费医疗服务实现贫困户小病不出村;每年投入15万元,设立贫困户就业补贴,提升贫困户就业积极性;配套资金15万元,顺利完成31户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工程;每年投入0.8万元,支持礼堂村幼儿园维持正常办学。此外,还通过组织开展义诊、普法宣传、下乡支教、编制村歌、文化广场舞、春节晚会等惠及村民活动,多方面为村民提供服务。


全校助力:上下联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回顾四年多来的扶贫工作,驻村干部们的语气都掩不住的自豪。华农作为多学科的农业特色综合大学,在扶贫这件事上充分发挥了学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

从顶层设计来说,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划、方案,调动全校科技人才力量参与礼堂村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校党委高度重视,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精准扶贫工作。校领导先后28次亲自到礼堂村调研考察,现场检查指导精准扶贫工作,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调动资源解决礼堂村的实际困难。从具体落实来说,全校53个二级单位、党组织直接挂钩帮扶69户贫困户,全面推进“一户多策,一人多法”。四年多来,各单位共组织党员进村慰问挂钩贫困户260多次,向贫困户提供近80万元的帮扶资金和物资。


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学校组织农业农村相关领域专家成立了多个乡村产业振兴专家服务团队,不定期到镇进村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全面推进科技帮扶,全程指导科学种养,通过农技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把实用的农业知识、先进的种养技术送到老百姓身边。在此基础上,学校先后组织不同学科专家、博士超过150人次,对礼堂村种养能手、贫困户和村干部进行油茶、水稻、牧草种植技术以及肉牛、肉猪、鸡鸭鱼养殖技术等现代种养技术专业化培训,培训人数超过1200人次。

全校53个二级单位、党组织直接挂钩帮扶贫困户


从驻村干部的视角看,驻村工作经历也带给他们与学校工作完全不同的感受。“这两年的工作经历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很深刻。”驻村第一书记郭迪杰说。自2018年到礼堂村驻村以来,郭迪杰和他的同事们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不易,扶贫工作的伟大,对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很多干部都是离开家人,长期分居两地的状态,像我们工作队的林老师刚结婚就来驻村了,蓝老师来驻村时孩子也才八个月。这些其实都是全国扶贫干部的常态。”

工作之初,也曾有过不被理解的时候,但经过不懈努力和沟通,村民和驻村干部们的关系一天比一天好,工作推动起来也越来越顺利。郭迪杰感慨道,“有时候走在村里的时候就会感叹‘不容易’,现在村民很喜欢我们,因为他们知道我们是来帮助他们的,是没私心的。”

2021年,礼堂村的扶贫工作将进入收官阶段。谈到未来,郭迪杰最惦记的还是公共基础建设:“村子面积比较大,在村容村貌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还说道:“我们撤队之后,村里的扶贫产业还会继续发挥作用,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政策和力度会更大,我们坚信礼堂村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记者三天的实地采访结束,礼堂村从对粤北深山处的想象变为生动的真实,扶贫工作的意义也从纸面的黑白文字化为现实的丰富影像。

实际上,从礼堂村出发,华南农业大学的扶贫工作早就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地方。立足礼堂村,辐射龙川县,服务广东省,融入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华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贡献华农力量,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高校助力脱贫攻坚之路。

科研扎根于土地,服务于人民,在全国各地,都有华农智慧的身影,华农人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上。


采写 | 费思迎 融媒体工作室 梁颖怡 曾晓茵

图片 | 蓝学明 融媒体工作室 黄曦

责任编辑 | 费思迎

审核 | 方玮

审定 | 郭灼

为华农扶贫工作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